海文考研,四川考研培训机构

  • 考研辅导杰出品牌
  •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考研政治: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探索考前必背

2021-09-02 17:15:01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探索考前必背

 

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30万人齐聚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2.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1)在军事上,人民解放军继续追剿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在政治上,建立了在全国范围内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权。

(2)1950年至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3)1950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

(4)1950年至1951年在全国开展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3.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4.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新中国成立后为进行现代化建设而进行的制度选择

*一,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第二,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从世界历史看,实现国家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

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以后,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技术设备落后,资金不足,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5.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6.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zui伟大zui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7.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但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会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指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也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良好的开局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论十大关系》讨论了经济问题、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2)中共八大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①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强调,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

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表现,他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原则和办法。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②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4)整风运动

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5)1961年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6)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

2.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主要原则:

①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②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⑥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

⑦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

意义:1956年以后的20年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创性理论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虽然各项工作有所前进,但是党的指导思想没有实现根本改变,党和国家的工作处于在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一,“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并在开展揭批“四人帮”运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社论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道循。“两个凡是”使人民群众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要求和愿望遇到严重阻碍。

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标准》一文,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注意和讨论。

第三,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重申,“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命*,其内容主要有三:

①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某个领域而言,其中各个观点、原理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所以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

②要从精神实质方面去理解、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③要从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入手,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继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讨论明确地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继而影响了党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篇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会后,从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和实际工作的领导来说,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充满希望和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3.十二大

①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②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4.十三大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④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5.十四大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6.十五大

①20世纪三次历史巨变、三位伟人;②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③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7.十六大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②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③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8.十七大

①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党的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指岀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大会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共十八大精神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强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共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中共十九大的举行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

2018年1月,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根据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建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4.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8年2月,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guo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guo家机构改革方案》,同意把《深化党和guo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部分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5.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zui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6.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成都海文考研收集整理,具体情况以学校官网为准,侵权必删!

24届考研密押卷
-->